母亲赵玉兰 ■绣的鲤鱼托聚宝盆栩栩如生 王冠琴的母亲赵玉兰(1907年—2002年)在家中排行老大,因为要给弟弟妹妹们做榜样,姥姥在女工技艺上对她的要求更严。 王冠琴说姥姥虽然女工精巧,但因为自幼多病,所以做活的速度很慢。“太姥姥一集做一双鞋,姥姥要用两集。可是她慢工出细活,做绣鞋精雕细刻,要求特别高。记得姥姥手里从来不停活,因为她说自己慢,要笨鸟先飞,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跟太姥姥相比。但是她说我妈妈的手又快又巧,跟太姥姥有一比。” 姥姥晚年迁居青岛,王冠琴的母亲从小在青岛长大。对于母亲的绣活,王冠琴印象最深的是一幅桌围子。 王冠琴6岁那年,家里吃完年夜饭,孩子们要给父母亲磕头要装压岁钱红包。当时她排行最小最后一个磕头。“磕头的时候我前边是一个摆供的供桌,供桌周围包着一个大红色的桌围子。我记得特别清楚,桌围子上绣着两条金色的大鲤鱼托着一个聚宝盆,聚宝盆里有金银珠宝。两条鲤鱼的头翘着接近盆,下边还绣着水纹。我正给我妈磕头,这么一歪头,哎,这两条大鲤鱼和聚宝盆一下子就把我的视线吸引过去了。那简直是栩栩如生,给我的感觉鲤鱼托着盆马上就要跳起来了。绣的鲤鱼纹样很大,长着亮晶晶的鱼鳞。当时我妈说了好几遍‘接钱啊’,我才回过神来。我当时就想,哎呦,这可真好,我也要学绣这个。” 母亲出嫁后,因为特别喜欢做衣服,还专门拜青岛市一个有名的裁缝做师傅,学了一手好活。王冠琴回忆,“母亲那一手好活可不得了,不仅在青岛有名,在北京也有名。我们家搬到北京后住在白家庄的纺织部宿舍,1958年社会上鼓励家庭妇女出去工作,我妈就去了白家庄的服装门市部,专做中式缎子棉袄、旗袍。母亲做旗袍特别漂亮,线条特别美。因为有基础,从小姥姥对妈妈的要求又严,她的绣活也特别好,在青岛有一个时期因为生活窘迫,还给人家绣过戏服,那个要求更高。当时朝阳医院的大夫,附近的人都点名找我妈做衣服。” 母亲做的绣花鞋也让王冠琴印象深刻。因为是小脚,母亲睡觉时也要穿睡鞋,睡鞋不仅面上绣花,鞋底也有很精巧的刺绣,煞是漂亮。 “非遗”传承人王冠琴 ■六岁开始跟姥姥学习四年女工 解放前的青岛到处是租界,建筑风格多样,汇集了欧洲、美洲和亚洲各种建筑,其中尤以日本的房子居多。王冠琴出生在青岛,她还记得自己从小在日本房子里长大,那房子靠着海边,有20多间屋子。姥爷去世以后,姥姥搬来和母亲一家同住,王冠琴有了跟姥姥学做活的机会。 那时晚上放了学,只要看到姥姥在床上做活,王冠琴就爬到床上在一边津津有味地看。“姥姥就说,‘上一边去,往前钻什么你,看你们这两只大脚丫子,以后也不用做这小鞋了。将来你们都是上洋学的,不穿我们这样的衣裳,别看这个。’姥姥觉得时代变了,青岛又是很开放很洋气的城市,我们学传统女工没有用了。” 五六岁的王冠琴对绣花鞋喜欢得不得了,对女工情有独钟。时隔60多年,她仍旧能清楚地记得促成自己最终学习绣花鞋技艺的那场婚嫁仪礼。 六岁那年,住在王家附近的一个亲戚娶媳妇,吹吹打打特别热闹。“姥姥说你去看看吧,现在娶媳妇整朝銮驾的不多了,看来娘家是相当有钱也讲究的。”所谓整朝銮驾,是指娶媳妇前后跟着的仪仗队,这仪仗队模仿皇后起驾的排场,有的打团扇,有的打灯伞,很是齐全。而一般家庭因为经济原因都是半朝銮驾,或者没有銮驾只是雇一帮吹鼓手吹吹打打就把姑娘抬来了。小冠琴头一次看到这么热闹的场面,在人堆里里里外外地瞧了个遍。 “新娘子迈火盆时露出了脚上的绣鞋,我一看,哟,她穿那鞋怎么这么漂亮!立刻就跑她前边想仔细地看。等新娘子拜了天地入了洞房,我就跟了进去还想看她那鞋。没一会儿,跟着的女支客就说让大家先出去,姑娘要换衣服。我是小孩不用出去,等大家都走了,也没人挡着我了,这回看的可就美了。这姑娘先是换了一套玫瑰红的新衣裳,同样颜色的绣鞋上绣着石榴打籽的花样,穿鞋的时候女支客就唱‘石榴打籽子孙满堂人丁兴旺’,之后每隔半个时辰新娘子就要换一套新衣服和一双相配的鞋,一是显示娘家家境殷实,更重要的是展示新娘的女工技艺。当新娘换上鸳鸯并蒂莲花样的鞋,女支客即唱‘永结鸾俦白头偕老’。等穿上绣百合花纹样的鞋,就唱‘百年好合和和美美’。鞋穿上之前女支客要拿着鞋给周围亲戚看一圈,意思是我们姑娘手艺好,那场面就是一部完整的民俗婚嫁史。” |